巴渝乡村工匠唐丽娟:让“巫溪嫁花”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来源:重庆日报 分类:乡村振兴 时间:2024-06-28 15:06

近日,巫溪县天元乡,在一栋别具风味的吊脚楼内,“绣娘”们正在绣帽子、鞋子,穿针引线之下,画布上勾勒出灵动的鸟兽图案。

这是巫溪县宁绣刺绣有限公司打造的“绣楼”帮扶车间,该公司负责人名叫唐丽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巫溪嫁花”的代表性传承人。

▲唐丽娟工作室里展示的团扇、花卉刺绣等作品。据巫溪发布

去年,唐丽娟被评为巴渝乡村工匠。20多年前,唐丽娟是一名乡村女教师,从三尺讲台走向古法授艺,担当起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任。如今,唐丽娟投身乡村振兴,带动村民一起增收。她说,让“巫溪嫁花”活起来只是第一步,她还要让这项非遗火起来。

乡村老师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在巫溪,当地的女孩年龄超过12岁,就开始飞针走线,为自己做嫁衣。这一刺绣手艺,在民间被称为“巫溪嫁花”。

作为土生土长的巫溪人,唐丽娟从小就对“巫溪嫁花”特别热爱,她的母亲也是一名刺绣高手。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唐丽娟感受到这一古老刺绣技艺的魅力,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但传承千年的“巫溪嫁花”,早年间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年后,唐丽娟成为了一名乡村老师,工作之余,她开始了对“巫溪嫁花”的保护行动。

为了将“巫溪嫁花”传承保留下来,唐丽娟在周边的乡村搜集到百余件残留的绣片,经过清洗、修补后保存下来。同时,她还走访技艺精湛的老艺人,把这些绣片的技法、寓意与文化内涵、历史发展等整理成资料。20年间,唐丽娟共搜集古老绣片400余幅,修复绣片100余幅,整理文字10万余字,为申请非遗奠定基础。

▲唐丽娟(中)在创作嫁花。受访者供图

一个偶然的机会,唐丽娟的伯父从台湾回老家探亲,回家时带走了唐丽娟绣的鞋垫。没想到,小小的鞋垫勾起了台湾同胞的乡愁,唐丽娟因此收到大量的订单。

就这样,唐丽娟白天是一名乡村教师,晚上则是鞋垫图案设计师。她设计的图案具有浓浓乡情,深受消费者喜爱。

2010年,“巫溪嫁花”亮相上海世博会,凭借着雅艳相宜的色彩和精巧细腻的绣工,博得了众人的喜爱。2011年,“巫溪嫁花”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21年,“巫溪嫁花”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后,唐丽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巫溪嫁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一针一线“绣”出增收路

这些年,唐丽娟带领她的团队,研发出400余项非遗衍生品,拥有38项国家专利,作品陆续获得国家级、市级金奖、特殊创意奖。唐丽娟领头开发的产品,以其美观实用而畅销国内外,曾多次被定为国礼赠送外宾。

与此同时,唐丽娟还用一针一线,带领乡亲们“绣”出了增收路。

2018年,唐丽娟在巫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下,先后在红池坝镇、天元乡建立“红池绣楼就业扶贫车间”“天元就业扶贫车间”和“羊桥就业扶贫车间”,3个工坊共解决就业280人。

在唐丽娟的努力下,巫溪县文旅委将“非遗体验”和“旅游接待”融为一体,探索出“传统非遗+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

在唐丽娟公司内,如今共有绣娘130余人,其中50人是脱贫户。

让巫溪嫁花从“活”到“火”

20多年来,唐丽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荣誉。去年,唐丽娟被评为巴渝乡村工匠。但是她认为还不够,不仅要自己更上一层楼,还要带领更多的人提升刺绣技艺,设计更多具有国际市场前景的产品。

如今,在唐丽娟公司内,现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3人,正高级职称高技能人才2人,全市技术能手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重庆英才高技能领军人才1人。

“但这些人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上,人才后劲不足。我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学历高的优秀人才来学刺绣,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和创新性。”唐丽娟说。

唐丽娟说,接下来将依托工业设计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让工业设计与非遗保护深度融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进而让嫁花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标签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举报理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