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寻真知,服务三农担使命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分类:乡村振兴 时间:2023-09-08 10:46

“叔,咱家种玉米着没有?咱这一亩能打多少?化肥都上啥,上多少?”田间地头,陕西省耕地质量现状调研实践队队员向乡亲们详细地询问着。

7月15日-8月20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调研实践队,分别赴陕西省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渭北黄土台塬区、关中平原区和陕南低山平坝区四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开展粮食生产管理现状和耕地土壤健康状况调研实践活动。

图为调研队成员与水稻种植龙头企业负责人合影

▲调研队成员与水稻种植龙头企业负责人合影

做田间地头的“调研员”,为农民致富增收“找路子”

“种地又苦又累,还不挣钱,年轻人都不愿种地。”这是队员在调研小农户时最常听到的,怎么办?队员们实践结束后的一致答案是,田间地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走在“谁来种粮、怎么种粮、如何种好粮”的赶考路上。

“种10亩地和种1000亩地完全是两个概念,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整地、播种、水肥、农药、收获、销售一体化,需要我干的就是对接和管理。”队员们在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镇调研时,70多岁的种地“老把式”李登云笑着说。

以托管、流转形式集中的土地不断扩大,适度经营越来越得到调研农户们的认可。同时,农业服务组织和大户、企业的有效对接,分工合作,实现了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在规模化和专业化下得到了答案。调研实践共获得了600余套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管理行为认知、决策和效果的数据,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无论是传统小农户中的“老把式”,还是“新农人”,对他们在生产效率、改良土壤、丰产增产等系统研究中,实践团队会为种粮农户明确“新路子”。

图为调研队成员与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合影

▲调研队成员与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合影

做答疑解惑的“联络员”,为提升土壤健康“开方子”

在陕西省定边县玉米种植大户胡海龄家中,刚见到调研团队,他冲过来激动地说:“我们是校友,我曾在学校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学习进修,专家教授们讲授了非常有用的知识,我们现在已经是定边县的种植示范基地了。”在了解生产管理措施和采集土壤样品的过程中,他也向团队成员提出了近些年种植上的疑惑和问题,队员们在自己知识范围内作了解答的同时,积极联系了学校专家,为这位“老学长”解了疑惑。

图为玉米地边进行农户调研

▲玉米地边进行农户调研

调研实践中,团队每完成一份农户生产管理行为调研问卷,都会请农户带领到农田中采集土壤样品,并将每份土样做好标记,以便回校检测后将土壤信息反馈到农户手中。

团队指导老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韩新辉教授在实践项目启动培训会上要求,同学们此次调研,要受“三农”一线的教育,要长解决问题的才干,要做出服务农民的贡献,充分利用自己农学人的身份,农业大学的出身,做农户和学校间的“联络员”,通过学校的专家教授解决农民的“真问题”,把“土数据”变为对农户有用的“金数据”,切实做到对农民有情、有用、有益,这是此次实践调研最大的意义。

做一懂两爱的“技术员”,为保障粮食安全“出点子”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要想充分利用这一最根本的基础性资源,首先是要破解耕地资源禀赋信息不准确、数量递减、质量退化和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方面的困境。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中明确提出,要在四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高标准农田,这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实践团队对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管理行为与土壤质量间的模型构建和预测模拟,为农民精准解决农田土壤质量如何,土壤缺少什么以及如何解决等一系列问题,为区域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提供科学数据和有力指导。

图为种粮大户为调研队成员介绍新型灌溉模式

▲种粮大户为调研队成员介绍新型灌溉模式

在实践调研中,队员们于乡村基层感知国情民意,做耕地保护政策的“宣传队”;于田间地头找寻专业课题,做耕地质量提升的“排头兵”。在充分宣传国家政策、学校成果的基础上,调研实际问题,联系专家教授,构建互动平台,解决急难愁盼。未来,他们将继续行走于提升耕地质量与粮食安全的乡村道路上。(张钰琪 刘涵宇)


标签

乡村振兴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举报理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