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特色农业如何做大做强?科技工作者这样说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分类:乡村振兴 时间:2023-09-01 09:35

▲8月31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科技成果发布洽谈会在四川省射洪市举行。图为与会人员在射洪中试熟化基地现场观摩。记者栗园园摄

8月31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科技成果发布洽谈会在四川省射洪市举行。期间,两地农科院对各自最新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了发布,并围绕两地水稻、高粱、大豆、甘薯、柠檬等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与会人员讨论川渝联合培育的“川渝绿”绿豆品种。记者 栗园园 摄

粮油

   市农科院特作所副所长姚雄在针对川渝涪江流域优质粮油产业发展的建议中提到,涪江流域是川渝两地的优质粮油主产区,其中,重庆铜梁、潼南两地粮食播种面积170余万亩,粮食产量70余万吨,油料种植面积近50万亩;遂宁(含射洪)粮食播种面积420余万亩,粮食产量170余万吨,油料种植面积逾100万亩。

“近十年来,川渝涪江流域的粮油产业总体而言稳中向好。但仍然存在数量、质量不平衡,产能、效益不同步,产值、生态不兼顾等突出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姚雄说,该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夏秋高温伏旱区和冬春寡日照区,以水稻为代表的大春作物易受高温干旱影响,以油菜为代表的小春作物易受弱光阴雨影响,粮油生产的抗灾减灾能力弱。此外,该区域粮油机械化率整体不高,亟需轻简化机械化技术及周年高产高效耕作模式。

姚雄建议,紧紧抓住良田、品种、技术、农机等关键核心资源,加快两地优秀粮油品种及宜机化栽培模式的推广力度,探索稻菜轮作、稻油农旅融合、稻鸭种养等模式,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着力解决该流域粮油生产数量、质量不平衡,产能、效益不同步,产值、生态不兼顾等突出问题,共同建好国家级优质粮油保供基地,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大豆

   大豆同样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产业。近年来,我国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对这个种植新模式,川渝如何答好这道题?

四川省农科院经作所豆类杂粮研究中心副主任钟文娟给出一组数据:我国2021年大豆进口9652万吨,2022年大豆进口9108.1万吨,2023年1月—7月累计进口大豆6230.3万吨、同比增长15%。“大豆供需缺口巨大,大豆振兴任重道远。”她说。

近年来,川渝两地加快大豆新优品种选育,助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展。同时,加强科技合作,开展大豆穿梭育种,共交换资源134份,现已合作审定渝蜀鲜2号、渝蜀鲜3号2个大豆新品种。

钟文娟认为,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久旱无雨、高温干旱、暴雨等气候现象较多,未来两地应加强耐逆新种质创制与选育,并做好栽培技术储备。此外,针对生产实际,她建议还可以在早熟夏大豆、饲草大豆等方向开展品种选育工作,助力大豆生产。

萝卜

   市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副研究员周娜分享了她对川渝萝卜产业现状及育种研究的进展。

周娜表示,萝卜是大宗蔬菜,四川是萝卜主要生产省份,年播种面积160万亩左右。在重庆,萝卜也是栽培面积仅次于榨菜的第二大蔬菜作物,全市栽培面积超70万亩。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常规萝卜品种种质退化严重,杂交种应用却刚起步;根肿病已经成为川渝萝卜产业“卡脖子”难题,重庆受害面积近20万亩,四川近30万亩,且面积逐年扩大。

通过科研攻关,近年来,川渝各自选育出一批萝卜杂交新品种,尤其是重庆方面,在抗根肿病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已选育出抗根肿病的“秋雪”品种。

周娜建议,川渝两地可聚合优势,联合攻关萝卜抗根肿基础研究,开展抗根肿病基因精细定位及抗病分子标记开发,候选基因抗病性分析及功能验证等。此外,在川渝两地根肿病区,加大抗病品种培育及示范推广力度,助力解决产业发展难题。

加强特色抗病柠檬品种创新、科技支撑助力甘薯产业发展、加强酿酒高粱科技创新……会议期间,两地科技人员从实际工作出发,为川渝特色产业给出了不少好的建议。随后,还在射洪中试熟化基地,观摩了新优粮油品种。

下一步,川渝两地农业科学院将从“打造高能级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川渝院地企协同”“示范引领,促进产能提升”“强化科技防灾减灾,促进稳产增收”“建强队伍,促进人才下沉”“强化投入,促进资金扩容”5个方面下功夫,继续全面推进成渝农业科技成果协同创新转化,通过探索赏食两用、粮经复合、种养循环等先进生产技术模式,实现既稳粮、又增收的目标,同时加快优质品牌打造和产业集群建设,为实现川渝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标签

乡村振兴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举报理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