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酉阳乡村振兴靠什么

来源:重庆日报 分类:乡村振兴 时间:2021-09-06 10:38

f8b46abe0a59229f9b3d08.jpg

大量游客来到龚滩古镇,让当地居民吃上“旅游饭”。图为搬迁后的龚滩古镇。(本报资料图片)


千年古镇美“出圈”、千层梯田成景点、千亩荒地变“金山”……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接合处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重庆辖区面积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也是重庆最后“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本刊记者近日在当地采访了解到,“摘帽”一年多来,酉阳县围绕生态和文化两个“宝贝”做文章,给绿水青山注入文化之魂,这个曾经深度贫困的武陵山区县,正在描绘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古镇新生

从酉阳县城出发西行,在乌江与阿蓬江交汇处的凤凰山麓,一座有1800余年历史的古镇屹立于江畔。石板老街清幽如玉,吊脚楼群气势恢宏,市井小巷古韵飘香,乌江画廊山似斧劈……巴人文化、土家文化、纤夫文化、盐商文化在这里衍变,孕育出历史文化名镇——龚滩。

1984年,著名画家吴冠中往三峡写生,由涪陵溯乌江而上,无意中闯入久在深闺人未识的古镇龚滩,灵感迸发。后来,他以龚滩为题,创作了蜚声国际的《乌江人家》和《乌江老街》等彩墨作品,将龚滩之美展示给了世界。

2006年,由于下游修建水电站,水位上涨导致古镇不得不搬迁。为最大程度保留原貌,当地按照“三个不变”对古镇进行整体“移栽”:即组织结构不变,空间大小不变,邻里关系不变。

“搬迁时,每个石板都编了号。除了1.3公里的石板路,古镇的11处市级文保单位,也全部原封不动搬到了这里。”龚滩镇党委书记张臣介绍,复建后的龚滩古镇2009年正式开街,不但保存了旧龚滩的历史风貌,还进一步提升了“颜值”,涵养了气质。

从南门进入古镇,吴冠中纪念馆映入眼帘。去年才对外开放的纪念馆虽然时间不长,但已成为古镇的一张名片,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镇上还修建了龚滩美术馆,用于艺术家运用龚滩元素创作作品的展览和收藏;将古建筑“西秦会馆”打造成展示非遗的“窗口”,适时表演土家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等国家级非遗节目;将本地的特色美食打造成“非遗餐饮”,包括土家酿豆腐、土家腊肉等。

漫步古镇街巷,放眼处不仅有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还有姹紫嫣红的鲜花,其中尤以当地盛产的三角梅居多,宛如一座“鲜花小镇”。

张臣说,为了让更多人发现、描绘龚滩之美,2016年至今,龚滩古镇连续举办了5届全国高校写生艺术节,多家艺术机构和高校在此成立了写生创作基地,龚滩古镇作为“写生小镇”的知名度逐年提升。

大量游客的到来,让当地居民吃上“旅游饭”。“当前一些古镇对历史文化积淀挖掘和展示不够,还只是满足吃住玩的‘快消品’。”龚滩古镇景区负责人凡凯说,龚滩古镇走的是个性化道路,不但养眼,而且还能养胃、养心,每年吸引80余万人前来参观游览,仅门票收入就达5000万元。

“过去1块钱卖不掉,现在10块钱买不到”

初秋时节,海拔800米左右的酉阳县花田乡,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梯田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蔚为壮观。这里土地肥沃,光照充足,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出的花田大米脆酥油糯、质白如玉,曾被定为贡米。

然而,传承了600多年的花田贡米,却险些断了根脉。“花田贡米质量虽好,但过去是散户散种,加之村上的灌溉渠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种植规模无法扩大,量上不去,市场就很小。”花田乡乡长彭武进说,“种地挣不了钱,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的大量田地撂荒。”

2012年,为重振花田大米昔日荣光,花田乡着手恢复梯田基地,并通过实施“旱改水”“坡改梯”试点工程,引入“企业+高校+基地+农户”模式大规模种植有机稻。如今,8000亩梯田重焕生机,成为农耕旅游的美丽风景:夏来避暑好时光,秋收满山是金黄,冬天梯田赏雪被,春回水田看插秧……一年四季游人如织。

旅游的发展,游客的青睐,让花田贡米重新金贵了起来。“过去1块钱卖不掉,现在10块钱买不到。”村民何绍华说,他种了3亩多地的稻谷,除了自己吃的口粮,每年还能卖2万元。

紧邻花田乡的菖蒲盖草原内,一片繁忙施工景象。当地正按照护山、理水、育林、复草相结合理念,将这里与花田梯田、揽星小镇等布局形成“一线四组团”旅游发展格局,打造集旅游观光、康养休闲、特色农业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从高山草原到花田梯田,全力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推进山地农业和山地旅游业融合发展,是我们当前实现乡村振兴的两大课题。”彭武进说,占地100平方公里的菖蒲盖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成后,将让更多老百姓吃上“旅游饭”。

点石成金

2019年下半年对外开放以来,酉阳县板溪镇叠石花谷景区一下火了。借助游客们在多个社交平台上的点赞推荐,这个涵盖自然叠石、巫傩文化、浪漫花海、乡村艺术等主题的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景点。

叠石花谷景区原本是一块石漠化严重的山间平地,面积达3000余亩。过去,村民们只能栽种土豆、玉米等农作物,收成很低。

“我们调研发现,板溪镇的石头是以国内罕见的寒武纪叠层石为主,加之紧邻高速公路,辐射重庆、贵州、湖南等地近10座城市,于是便大胆提出将这片荒山坡打造成叠石花谷艺术主题园区和本地巫傩文化展示园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板溪镇党委书记黄强说。

记者在园区看到,大片裸露的叠石呈现出精美的花纹,犹如“躺在地上的石林”;叠石大门、叠石魔坑、开山大将等33处叠石景观次第分布,展示着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粉黛草、月季、蔷薇等长满石头缝,满眼姹紫嫣红;还有就地取材的石头,被做成互动体验项目“石来运转”,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转运”。

“这是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范例。”黄强说,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就业务工、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产业,惠及周边居民200户700余人。村民每年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收入150万元、就近务工稳定实现收入370万元。景区还引导村民及周边商户发展配套服务业、采摘、乡村特色餐饮和住宿等,一年稳定实现收入1000万元。

黄强介绍,接下来景区所在地还将申报地质文化村,将其打造成一个集科普宣传、儿童娱乐、休闲度假、田园民宿体验、农特产品生产销售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景区,实现旅游促增收,艺术兴乡村。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生态是基础、文化是灵魂、人才是支撑、组织是保障。”酉阳县委书记祁美文说,将综合运用改革、科技、组织、市场、群众力量,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有机链接,努力将酉阳建设成全国著名旅游县城、生态特色农业基地和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


标签

乡村振兴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举报理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