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要做足“下乡的味道”

来源:农民日报 分类:乡村振兴 时间:2021-05-06 14:18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此,中央明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笔者日前有机会造访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发展乡村旅游是下党乡推进“有效衔接”的一条实践路径,而做足“下乡的味道”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内核。

下党乡曾是闽东革命老区4个特困乡之一,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用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深入调研、现场办公、推动发展。

《下乡的味道》是发表在2014年04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一篇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兰考县联系指导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谈到调研下党乡往事,提及绿豆汤。一路上的披荆斩棘、汗水风尘,百姓自发送来的甘甜的绿豆汤,这是习近平下乡的味道。以此为契机,“下乡的味道”不仅成为下党乡处处可见的形象标识,而且嵌入了发展的内涵。借助互联网,将“下乡的味道”打造成“中国扶贫定制品牌”。与此配套的是全村实现了免费WiFi全覆盖,使得游客在主题展馆、单孔跨度最长的鸾峰廊桥、民宿、寿宁高山茶和生态硒锌产业“一品牌两产业”中,能随手一拍发到社交平台,利用自媒体口碑相传,起到“让大家告诉大家”的传播效果。至此,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当年下党乡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贫困,而如今有了产业和网络,偏远的山村也可以与时代同步。

对“下乡的味道”,下党乡可谓做足了文章。2014年当地致富带头人策划实施第一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下乡的味道”项目,创新“只卖茶园不卖茶”的消费扶贫理念;2017年以来,政府创立“下乡的味道”县域公共品牌,将电商平台覆盖全县农产品,培育“互联网+农业”的新主体,推广“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新模式。在做大做强“下乡的味道”扶贫定制品牌的同时,“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成为乡村振兴的好帮手,旨在“带领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下乡的味道”这一品牌已被列为“国务院扶贫办精选12则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之一,予以推广。如今,下党乡一年接待20多万旅客固然可喜,但只有将线上消费者变为线下游客,将线下游客变为线上消费常客,才是发展乡村旅游、“互联网+农业”的目的。

做足“下乡的味道”来推动乡村旅游,以发展乡村旅游努力走出一条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是下党乡探索出的“有效衔接”路径,也为各地提供了借鉴。

乡村旅游正朝着品风味、住民宿、求体验的方向发展,正朝着从“玩一把”向“住下来”、从“浅花钱”向“深消费”转变。同时,市场主体也在变化,大部分游客选择自驾游并偏好休闲旅游,而且游客中大部分是80后。为适应这个变化,下党乡加快建设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从1990年12月,下党乡开通了第一条公路,如今已有5条进乡公路、10条通村公路。

此外,还需从挖掘独特的乡村文化上做足“下乡的味道”。人们去乡村旅游,不只是体验农家饭菜、田园风光,更想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广袤的农村为这种体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发展的关键是激活当地资源、适应市场需求、激发村民动力。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在乡村旅游中,加入更多的创意,打造能够带给人们视觉上精彩纷呈、感官上味道迥异的产品,带给游客丰富多彩的体验。有温度的产品、有文化的包装、有品质的服务,才能实现“可带走的记忆”,才能找回渐行渐远的农耕生活记忆。


标签

乡村振兴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举报理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