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三师入户” 帮助龙驹群众脱贫又致富

来源:重庆日报 分类:乡村振兴 时间:2021-02-02 09:11

“对脱贫区县设立5年过渡期,落实‘四个不摘’……”1月27日,万州区龙驹镇岭上村会议室里,市人大代表、龙驹镇村镇建设管理环保中心干部刘吉彬正在向村民们宣讲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放下报纸后,他问:“你们还有啥子困难,尽管说出来。”

村民张定美第一个发言,之前他特别担心脱贫后扶贫贷款没了。如今,贷款的事儿稳妥了,又有向光兵做技术顾问,他说,自己打算扩大芦花鸡养殖规模。

“我去年卖了300头猪。”村民闫代全抢过话头说。5年前,闫代全身患肝硬化,是重庆大学附属三峡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谭云结对帮扶治好的。后来,他靠5头母猪起家,办起了养猪场。

村民陈诗菊最满意的是三个娃儿的读书问题。因为政府减免学费、教师入户关心学业,现在老大毕业回乡当了老师;老二学医,毕业后也打算回家乡当医生;老三今年高三,希望能学门技术。陈诗菊称,感恩扶贫政策,他们家也要为乡村振兴做点事。

……

龙驹镇是市级贫困乡镇,坡地多、平地少,全镇贫困户3122户,多是因病、因学、无产业致贫。为此,龙驹镇开展教师入户助学、医师入户助医、技师入户助收的“三师入户”活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师入户’让我们走出困境,脱贫致了富。”回想过往,展望未来,参会村民说,他们对乡村振兴充满期待。

“谭医生救了我的命,党和政府帮了我全家”

岭上村的半山腰上,有一处整齐的圈舍,里面有上百头生猪,这就是闫代全的养猪场。

“没想到,我一个以前奄奄一息的人,现在还能有这么大的产业。”闫代全告诉记者,他以前一直在外打工,2014年出现脸色发黄、呕吐不止、全身无力等症状,因为手头紧,只能回到家中,一躺就是大半年,“三个娃儿都在读书,我不想人财两空,就没花钱去看病。”

爱人邵清莲说,最困难的时候,家里连大女儿一周7元的生活费也拿不出来。后来,大女儿、二女儿高中没上就外出打工了。

2015年的一天,谭云来到闫代全家,说自己是他们家的结队帮扶干部。闫代全当时看了谭云一眼,又慢慢闭上了眼睛,心里想“我人都快没了,你还能帮扶个啥子呢”?

“凭我的经验,你应该是肝硬化。”病床前,谭云仔细查看了闫代全的症状后说,“还有治疗的希望。”

“这个时候了,医生都是说安慰人的话。”闫代全说,当时自己心里这样想,所以也没在意谭云的话,只是礼节性地说了声谢谢,“那时,我就是躺在床上等死。”

一周后,在爱人的劝说下,闫代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了三峡中心医院。谭云忙前忙后安排闫代全检查,确诊是肝硬化中期,随即住院。经过治疗,慢慢地,闫代全饭量增加了,也不呕吐了,自己还能下床走动,脸也红润起来,一个月后就出院了。

闫代全自己只花了7000多元,他不知道医保报了多少。岭上村驻村工作队队员谭军告诉他,至少报了10多万元。闫代全听了后眼睛湿润了,他说:“谭医生救了我的命,党和政府帮了我全家。”

在龙驹镇,不但医师入户,三峡中心医院还把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全面托管龙驹镇卫生院,建立“区级专家巡回指导、乡镇医生上门服务、村社医生全程管理”三级联动服务模式,安排799名具有处方权的医师担任2355名建卡贫困户专职医师,组织专职医师每季度入户走访2次、乡镇医师每两月入户1次、乡村医生每月入户1次,动态筛查掌握贫困群众健康状况,精准建立“一户一档”健康档案,让像闫代全这样的贫困户病情得到缓解、康复,让他们有了战胜贫困的信心。

闫代全出院后,谭云又帮他协调5万元扶贫贷款,支招他养猪脱贫。靠着5头母猪起家,闫代全自繁母猪。2018年,他建起1000平方米养猪场,母猪发展到50头,生猪养殖规模达到300头。去年,闫代全养猪利润实现120万元,儿子也考上了大学。这一次,他再也不怕没钱送娃儿上学了。

“有了技术员当顾问,我养鸡就有了信心”

张定美家住梧桐村,这里坡地贫瘠,既不能种田,也不能耕地,全村绝大多数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张定美就是其中之一。

张定美的父母,一个偏瘫,一个脑梗;两个儿子,一个念中学,一个上小学。没办法,他让爱人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自己外出打工。

“2018年回家,发现两个惊喜。”张定美回忆,一是梧桐村的石板坡上建起了鸡舍,漫山都是鸡叫声;第二是村里开会,发给他们家1800元现金,“说是贫困户代养芦花鸡的分红。”

原来,梧桐村第一书记白新亮上任后,引来养殖大户牟桔丰带领村民养芦花鸡。针对贫困户,梧桐村采取帮扶单位出一点、企业出一点购买鸡苗,再委托代养,每卖出一只鸡,贫困户就分红18元。

这种芦花鸡是从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引进的,抗病力强,肉质鲜嫩,经济价值高。白新亮动员张定美回家养鸡,同时也好照顾家人。但张定美觉得自己一没钱、二没技术,有些犹豫。

“全靠白书记,他帮我养鸡真是上了心。”张定美说,养鸡没钱,白新亮帮忙找农行万州支行驻村干部向小阳落实了5万元无息贷款;缺技术,他安排养鸡场技术人员向光兵做技术顾问。“有了技术员当顾问,我养鸡就有了信心。”张定美说。

张定美一口气养了500只鸡。建鸡舍、选鸡苗、配饲料、查病情,向光兵手把手教张定美。平时只要张定美一个电话,向光兵就会赶到张定美家帮忙解决养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张定美自己也肯钻研,还学会通过哨声向鸡群发号施令:三声持续哨声是吃食了,急促的一声哨响是有危险。有一只摔断腿的小鸡,在他的精心照顾下,硬是养成了成年鸡。

2019年,张定美第一批500只芦花鸡卖了4万多元,他主动申请脱贫。去年,他又养殖了2000只芦花鸡,创收近20万元,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看到张定美养鸡脱贫致富了,村民们争相喂养芦花鸡。现在,龙驹镇初步形成了从种鸡、鸡蛋、孵化、育雏、养殖、饲料加工到深加工、商超餐饮、销售的全产业链,带动当地及周边区县、省外2000余养殖户每户年增收2至3万元。

“技师入户助收,切实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龙驹镇党委书记张凤政介绍,全镇统筹市科技扶贫集团、区帮扶集团、镇农技人员力量,选派各类农技人员100余名,“一对一”对全镇138个产业项目进行全过程服务,促进了扶贫产业的发展。

目前,龙驹镇建成标准产业基地10个,全镇经果林面积达26020亩,其中水果11000亩、花椒4500亩、中药材5000亩、食用菌120亩、茶叶3300亩、油橄榄2100亩,粮经比由以前的6∶4调整到2∶8。

“人要懂得感恩,你们也要为乡村振兴出把力”

寒假到了,陈诗菊的三个娃儿都回家了。一天晚上,她召集娃儿们开了个家庭会,“日子好了,但我们不能忘了过去。”

陈诗菊家住黄显村五组,前些年,爱人黄万云在山西一个煤矿打工,左脚受过伤,不能干重活;婆婆有糖尿病,三个娃儿还要上学,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陈诗菊坦言,她有时甚至想,读那么多书干啥?能认字、会算账就行了。关键时刻,娃儿们的老师上门了。老师告诉她,家访不只是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更要了解家里的困难,鼓励家长坚持送娃儿上学。

陈诗菊细数这些年享受的教育扶贫政策:义务教育学费免了、生活费解决了,老大、老二考上大学,镇里还发了奖金。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说的教育能阻断啥子贫困代际传递。”陈诗菊后来才明白,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意思,就是这一代有了文化,下一代就能接受好的教育、过好的生活,贫困就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了。

家庭会上,陈诗菊对老大黄平说:“你现在当老师了,将来下一代肯定比你还有文化!”

2019年,黄平大学毕业后,原本有机会留到重庆主城上班,可她从自己的经历感悟到,贫困群众要脱贫,根在教育。于是,她考回了龙驹镇赶场小学教书。

过去,老师们入户到家,鼓励他们坚持上学。现在,黄平也成为教师入户行动中的一员。

陈诗菊叮嘱老二,毕业了也回老家当医生服务乡邻。她又叮嘱老三:“你学点技术回来,为老家发展出点力。人要懂得感恩,党和政府帮我们脱了贫,你们也要为乡村振兴出把力。”

“教育扶贫是贫困群众拔掉穷根的根本之举。”龙驹镇镇长丁时成称,近年来,全镇开展教师入户行动,把镇内4所学校分为4个责任区域,建立“校级领导包片、中层干部包村、任课教师包户”体系,建立801名贫困家庭学生与教师“一对一”帮扶台账,实现教师入户常态帮扶对接。同时,启动“百师访千家”活动,组织368名教师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对全镇6636名在校生进行家访,精准摸清全镇每个贫困家庭的基本情况,宣传扶贫政策,做好厌学学生劝返复学等工作,对12名不能随班就读的重度残疾学生采取送教上门的办法进行教学,不让一位学生掉队。

此外,龙驹镇还争取各方资金新建龙驹小学教学综合楼,改建赶场小学食堂,修建龙驹中学五人制足球场,援建龙驹共享科技馆、简易录播教室,还与川外附中共建“同步课堂”,不断完善办学条件。


标签

乡村振兴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举报理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