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我们怎么办?”——北碚区三圣镇小湾院落乡村振兴圆桌会侧记

来源:重庆日报 分类:乡村振兴 时间:2021-02-02 09:08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1月31日,北碚区三圣镇天宫村小湾院落,一场乡村振兴圆桌会正在举行。副镇长周巡友组织大家学习完市政府工作报告后,问参会的干部群众,“乡村要振兴,我们怎么办?”

天宫村是三圣镇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去年3月以来,全村整治房屋132户,先后建起了600余亩特色柑橘种植果园、400余亩多彩园林、6公里彩色步道、5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以及休闲钓鱼基地、农耕文化长廊等,被授予首批“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

“这么好了还要啷个振兴呢?”64岁的李泽炳第一个发言。前几年,老李女儿读大学要花钱,老伴身体又不好,他靠做点小工养家,后被评定为贫困户。现在,老李在一家养猪场喂猪,每月工资4000元;女儿大学毕业在银行工作,每月工资6000多元,年终还有奖金。老李说:“村子也建漂亮了,我们家也脱贫了,这就是我想要的好日子。”

周巡友告诉李泽炳,脱贫是起步,乡村振兴要迈大步。好日子不只是收入提高了、院落变美了,还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要干的工作还有很多。

“那我能做点啥?”李泽炳急了。

“你传授养猪经验也是支持产业振兴。”周巡友说,“还有,你女儿不是学的英语专业么,有外国人来村里旅游,你女儿还可以做义务翻译。”

提到旅游,天宫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嘉感受颇深。她之前学的是乡村管理专业。自从村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后,李嘉在实践中越发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她说,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自己得把这一课补上来。于是,她又报考了乡村旅游专业,继续深造。

同样感到“本领恐慌”的还有本土人才李必树、志愿者黄玲。李必树中专学的是电子专业,现在在自考大专行政管理专业。黄玲高中毕业,之前一直在家带孩子,去年,她参与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后,也发现专业知识缺乏,就与李必树一道参加自考。

“小张,你是大学生,谈谈你的看法?”周巡友微笑着盯着张淇帏。

24岁的张淇帏是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2019年从西南大学毕业后应聘到天宫村临近的德圣村三生三世桃花源从事桃园技术研究和智能化管理工作,“我是个打工的,又是外乡人,就不说了吧?”

“你可不能把自己当外人!”李必树抢过话头称,她老家在綦江,但在天宫村待了一年多,觉得这里离重庆主城近,空气好,环境漂亮,她准备就落户天宫村了,“我早把自己当天宫人了。”

李必树一席话,让张淇帏不那么拘谨了。他介绍,三生三世桃花源占地360多亩,今年将有10万斤精品桃挂果。果园面积大,但周边民工少,自己正着手打造专业的智慧桃园,降低劳动力使用量,努力提高桃子品质。

“你不能只盯到桃花源哦。”53岁的周英发话了。周英文化不高,但一直在主城从事服装、餐饮生意,协调、管理能力强。去年,她回到村里参加了乡村振兴示范点的打造。她说,调解邻里矛盾、监督工程质量,自己可以做,真要是发展产业,还得依靠张淇帏这样有文化、懂专业的年轻人。她调侃道,“给张淇帏介绍个本地女朋友嘛,那他就成天宫人了!”

……

寒风“嗖嗖”地吹过,圆桌会热烈地进行着。周巡友介绍,小湾院落有17户村民,之前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自从乡村振兴示范点开建后,陆续有10多户村民回来维修房屋,有两户正计划兴办农家乐。

“村民回来了,关键还要有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的人才在哪里?周巡友说,除了外面引入,更需要在村人才的转型,提升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本领。他很欣慰,参加圆桌会的年轻人已经意识到自身的“短板”,都在努力学习、深造,“多问问‘乡村要振兴,我们怎么办’,我们就会找到自己的发力点。”


标签

乡村振兴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举报理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