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科研推广迎来关键之年

来源:经济日报 分类:科技教育 时间:2020-06-17 09:06

日前,由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团队组织发起,山东青岛、山东潍坊、青海格尔木、浙江温州四地同时启动海水稻全国联合插秧活动,多处盐碱地开始孕育丰收的希望。活动期间,袁隆平院士通过视频致辞表示,2020年中国海水稻的推广面积将达到10万亩。

  在本次的四地海水稻插秧活动中,最受关注的是青海格尔木市。地处柴达木盆地核心区的格尔木市拥有特殊的地理条件,可以试种海水稻。在海拔2800米的格尔木市河西农场,经过多天插秧,海水稻的试种植面积达到28亩。这是海水稻首次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试种植。

  据了解,袁隆平海水稻团队针对格尔木独特的自然条件,通过自主研发技术、优化最优配比,运用水稻耐盐碱试验、耐寒试验、耐旱试验等方法专门培育出了高原寒地海水稻。6月初,温室大棚里培育出的海水稻被移栽到盐碱地中。工作人员表示,计划在当地新开垦的盐碱大田通过“人工+机械”的方式先试种100亩,进行数据观察,为后期大面积试种提供数据样本。

  按照计划,未来一个月,四地将种植至少6万亩海水稻,加上内蒙古杭锦旗、新疆阿克陶、陕西南泥湾、山东东营等地,今年海水稻的全国种植面积将达到10万亩。海水稻团队还将在全国100个县区启动更大范围的盐碱地改造,力争在全国布局10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同时,通过云平台、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盐碱地改良+智慧农业”模式。

  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告诉记者,所谓“海水稻”并不是在海水中能生长的水稻,而是对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指能在盐碱地、滩涂等高含盐量的土地上生长的特殊水稻。此前,世界上很多地区都曾发现具有较强耐盐碱能力的野生水稻品系,在我国沿海的一些河口地区也有发现,但这些野生品系并不具备农业生产价值。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耐盐碱水稻研究,有些国家甚至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进展都不大。

  今年4月份,在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试验现场观摩会上,袁隆平提出:“为什么别的国家研究进展都不大,而我们仅通过短短几年研究就有所突破?因为我们将水稻耐盐碱基因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结合了起来。今后要不断发掘水稻耐盐碱基因,并将其转育到籼粳交高产杂交稻,特别是第三代杂交稻上。”袁隆平提出,目标是,在10年内选育出耐盐度在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六、耐碱在pH9以上的耐盐碱水稻品种,且年推广面积达1亿亩,平均亩产300公斤,这样每年就可增产300亿公斤粮食。

  据统计,我国有约15亿亩荒芜的盐碱地,其中约2亿亩可进行稻作改良,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袁隆平团队从2012年开始研究海水稻,历经1162次实验,875组配组实验,最终成功精选出数种优质海水稻用于栽种。2017年,海水稻团队主要研发依托单位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成立,此后在新疆喀什、陕西延安、黑龙江大庆、浙江温州和山东东营五大主要类型盐碱地上进行试种。2019年全国海水稻试验基地达9个,覆盖新疆、黑龙江、浙江、山东、陕西、河南等省份,示范种植面积近2万亩。

  业内认为,上述地区代表了新疆干旱半干旱盐碱地、东北苏打冻土盐碱地、环渤海盐碱地、滨海小流域盐碱地、东南沿海新生盐碱地以及次生盐碱和退化耕地,基本实现了对我国主要盐碱地类型的覆盖。

  据经济日报


标签

粮食种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举报理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