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菜轮作”技术

来源: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分类:科普知识 时间:2020-06-03 15:43

一、技术概述

“菌菜轮作”是根据食用菌和蔬菜两大作物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不同需求,利用同一个蔬菜设施,综合安排茬口,秋冬季种植食用菌,春末食用菌生产结束后,菌渣就地还田,种植春夏季蔬菜作物,如此循环。

      蔬菜产业是我市种植业的“第一大产业”,蔬菜种植和经营是基地农民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但10年的快速发展加上连年种植,老蔬菜基地土壤逐渐恶化,出现板结、有机质含量过低、盐碱化等问题。菌渣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轻土壤酸化,调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提高蔬菜品质,促进蔬菜增收,不但改良了土壤的理化性质,还提高蔬菜品质和菜地单位面积产值,实现蔬菜基地土壤的“0成本”改良。

二、技术要点

(一)技术路线。

1.品种选择。选用适合本地区栽培的双孢蘑菇品种和蔬菜品种,如AS2796和W38等双孢蘑菇品种,渝茄5号和艳椒425等蔬菜品种。

2.茬口安排。 双孢蘑菇播种季节为每年10月,采收季节为每年11月至翌年3月;茄子、辣椒等蔬菜作物定植季节为每年4月,采收季节为6月至8月;每年9月进行土地整理、土壤消毒和闷棚。

3.双孢蘑菇生产技术。

       a.培养料建堆发酵。每年8月,按以下配方准备原材料:玉米秆32.9%、牛粪59.4%、菜饼3.4%、石膏1.2%,过磷酸钙0.6%、石灰1.9%、碳酸钙0.6%;杏鲍菇废菌包69.2%+玉米芯5.1%+牛粪19.4%+菜饼1.8%+过磷酸钙0.8%+石膏0.8%+石灰0.8%+碳酸钙0.4%。每年9月,选择可避雨,能走水,较平坦,进出便利的场地建堆发酵。玉米杆、稻草、玉米芯等材料粉碎后用0.5%石灰水充分浇透或用1%石灰水浸泡,沥干水分后建堆过夜预湿。次日所有材料混合均匀后建成宽1.8-2.3米,高1.5米,长度不限的料堆,并在料堆上打通气孔,通气孔之间的间隔为0.5米×0.5米。每隔7天翻一次堆,翻堆次数3-4次。发酵好的培养料应无酸臭味、具有料香味、原材料轻拉即断。

       b.土地整理。每年9月30日前,清理大棚内前茬作物的残留物,用旋耕机打碎表土,深度为25厘米,土壤颗粒为蚕豆大小,土壤浇透,地面覆盖透明地膜,棚门紧闭,边膜紧闭,进行闷棚处理,以杀死害虫和杂菌。闷棚结束后,每个标准棚(40米×8米)均匀撒入55斤的生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

      c.铺料。每年10月上旬为双孢蘑菇播种季节。铺料前,每个标准棚按纵向整理成4个厢面,每个厢面宽80厘米,长度不限,厢与厢之间隔90厘米,作为过道。随后,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堆放在厢面上,料床宽度为80厘米,厚20厘米,铺好的料床整理成龟背形,方便播种和覆土。铺好培养料后敞开棚门和边膜昼夜不间断通风使料温尽快下降。

      d.播种。料温下降至28度以下时方可播种。播种前,大棚用密度为“六针”的遮阳网或者黑色薄膜覆盖遮阴,并选择阴雨天或者晴天下午播种。播种前,耙松料面,进行适当补水。播种时,取干净的容器,用消毒酒精擦拭消毒,播种人员进行手部消毒,然后用消毒酒精擦拭菌袋(菌瓶),打开菌袋(菌瓶),将菌种从菌袋(菌瓶)中掏出,捏碎放入容器中等待播种。采用撒播的形式将菌种均匀撒在料面上,保证菌种覆盖整个料面,用手轻拍料面,使菌种固定在料床上。播种后用黑色地膜覆盖厢面以保温保湿。

      e.播种后管理。播种后关闭棚门和边膜,3天后揭掉厢面上的地膜。在此期间,大棚管理以保温保湿为主,保持棚温在24度左右。如棚内气温高于28度,应白天打开棚门和边膜通风降温,晚上关闭保湿。如料面过干可喷雾状水保持湿润以利于发菌。

      f.覆土。播种后16至20天,菌丝往下吃透料床2/3以上时开始覆土。用耕幅小于90厘米的旋耕机打碎过道土壤,土壤颗粒大小为1.5厘米-3厘米。将粉碎后的土壤覆盖到料床上,覆土厚度为4厘米。覆土后3天内,以调节土壤水份为主,每日每平方米厢面补0.5公斤水,连补3天,直至土壤含水量达到25%-28%。每次补水后通风半天,让土表水分散失,达到内湿外干状态,然后关闭棚门培养菌丝2-3天。之后的管理每天适当通风,棚温度保持在25度左右,空气相对湿度80%-85%。

      g.催蕾。覆土15天后,当覆土中的菌索约1毫米粗,有少量菇蕾出现时可采取“打结菇水”的办法进行催蕾。结菇水需用雾状水,每日每平方米厢面补0.5公斤水,连补3天,注意不要让水渗入料层。打完结菇水后,要加大通风量促进菇蕾的发生。此时大棚内控温在14~18℃,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大约一个星期后就可以看到大量菇蕾。此后,喷水掌握菇多多喷,菇少少喷;前期少喷,后期多喷。

      h. 出菇期管理。第一潮菇从现蕾到菇蕾如花生大小时,不能对菇床进行喷水,空气湿度保持在90%左右;当菇蕾长到蚕豆大小时可对厢面进行少量补水,每次补水量不超过0.5公斤/平方米,补水后要通风收干菇面上的水,防止形成锈斑菇。从现蕾至采收,棚内空气湿度控制在85%-90%,第一潮菇采收结束后,不再喷水,把空气湿度降到80%,培养菌丝以促进下一潮菇生长。以后每一潮菇均如此管理。

      j. 采收。采收前厢面上不补水。采菇时按照“一压、二拧、三提起”的原则操作,禁止手抓多个菇柄而带出大块覆土。用快刀切掉菇柄,菇柄留至5-10mm。每潮菇采收结束后将菇根清理干净,并用覆土填补坑洼处。转潮期间,将棚门关起,将棚温提高至20-21℃,促进蘑菇菌丝恢复,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80%,等下一潮菇原基扭结后打开棚门通风透气,打结菇水,按g-j步骤进行管理。采收后的双孢蘑菇应及时放入5度冷库进行贮藏。

4.蔬菜种植技术(以茄子渝茄5号为例)。

a.育苗。选用嫁接苗进行生产。一般培育越冬苗嫁接苗,砧木选用托鲁巴姆。砧木在8月中下旬催芽播种,茄子接穗9月中旬播种,10中下旬至11月嫁接。

b.整地施肥。 4月上旬,双孢蘑菇生产结束后,菌渣就地还田,除去覆盖在大棚上的遮阳网或者黑色薄膜,换成透明大棚膜。棚内土地用旋耕机旋耕一次,按1.3-1.4米开厢(含沟)。开厢后,在厢内一次性施足底水和N:P:K=15:15:15复合肥50公斤,免施有机肥。覆盖地膜,用土压严膜缘。推荐进行水肥一体化栽培,在铺膜前,铺设好膜下微喷带或滴灌带。

c.定植。   土地整理后即可定植茄子苗。定植密度依据品种不同而不同。渝茄5号长势旺盛,株高和株幅较高大,建议适当稀植,每厢单行单株定植。嫁接长采收栽培,适宜定植密度为800-1000株/亩。

d.稳花稳果。在4月中下旬,及时补水补肥,促进植株生长。6月上旬,在门茄开花后,用40~50ppm番茄灵或30~40ppm 2.4-D点花,稳花稳果,确保茄子早期着果率,提高早期产量。在6月下旬,及时揭开保护设施薄膜,停止点花。

e.及时采收。渝茄5号果实较长和单果较重,最长可达45-50cm,单果重量超过500g。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当果实长度在35cm左右、单果重300g左右及时采收,以提高商品性和后期茄子产量。

f.肥水管理。栽培定植后适当浇灌定根水,气温回升后及时补水补肥。在“瞪眼期”、门茄膨大期、各重施追肥一次,每亩施用复合肥10~15公斤。“四门斗”茄采收后,再追施尿素10~15公斤。以后每隔10天应施一次追肥。特别是嫁接长采收栽培,7-8月高温伏旱期间应及时补水补肥。

g.合理整枝。为提高早期产量,一般进行三杆整枝,即保留门茄下生长最旺盛侧枝留。在中期要及时摘除老、黄、病叶。进行嫁接长采收栽培,可进行双杆整枝以保证果实商品性。在中后期,可采用以下整枝方式。

      剪枝再生:在7月上中旬,重庆进入高温伏旱季节,茄子商品性明显变差、价格较低,可以进行剪枝再生。即在植株分枝上方20-25cm处,剪掉上部所有枝条(俗称下桩)。然后浇水施肥。在保留的枝条上很快长出新芽,大约一个月后(8月初)可重新采收。

循环矮化整枝:如果不进行剪枝,渝茄5号植株可生长3-4 m高,给搭架和采收带来不便。在采收4或5台果时及以后,在枝条坐果处用剪刀剪断枝条,促进下方萌发新生枝条并开花坐果。以后一直采用该方法进行采果和剪枝,以达到矮化整枝的目的。

(二)主要病虫害防治。

1.主要病虫害。

      双孢蘑菇主要病虫害:发菌期重点防治绿色木霉等竞争性杂菌;春季重点防治菇蚊、蛞蝓等害虫。

      茄子主要病虫害:苗期重点防治猝倒病和灰霉病,成株期主要有黄萎病、青枯病、灰霉病、绵疫病和褐纹病,虫害主要为蚜虫、红蜘蛛、茶黄螨、蓟马和白粉虱。长采收嫁接栽培,特别注意高温伏旱天气虫害的防治工作。

2.双孢蘑菇病虫害防治。采用高温闷棚进行土壤消毒;发生绿色木霉时,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利用菇蚊对不同波长、颜色的趋性,在设施内放置黄板、蓝板或者杀虫灯,对菇蚊进行诱杀;撒灭蜗灵防治蛞蝓。

3.茄子病虫害防治。早期重点防治蚜虫,可以用黄板诱杀结合用阿维菌素和吡虫啉防治,坐果早期人工摘掉幼果上残留花瓣、通风排湿,防治灰霉病的发生;中后期用白僵菌悬浮液和炔螨特等交替使用防治红蜘蛛、蓟马等虫害。

三、适宜区域

    土壤需急需改良的设施蔬菜基地。

四、增产增效情况

1.经济效益。通过执行“菌菜轮作”种植制度,食用菌亩产量3000-3500公斤,亩产值24000-28000元,蔬菜作物亩产值增加1000元,每亩减少有机肥等肥料成本1000元,每亩综合利润6000-10000元。

2.生态效益。通过执行“菌菜轮作”种植制度,土壤容重下降7%~16%,土壤pH提高1.5~1.8个单位,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5~3倍,全氮含量提高19%~159%,全钾含量增加13%,铵态氮含量下降56%~65%,硝态氮含量提高4%~17%,土壤真菌数量下降7%~27%,土壤脲酶活性提高6%~42%,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9%~14%,有效改善土壤容重,提高土壤pH,减轻土壤连作障碍,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规模及土壤酶活性,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改善,同时还增强了土壤潜在的抑病能力。

五、注意事项

      即将实施“菌菜轮作”的地块三年内未种植过食用菌。

六、支撑单位及专家

市农科学院蔬菜花卉所田时炳研究员、韦静宜助理研究员


标签

经济作物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举报理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