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鳅共生绿色高效种养技术

来源: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分类:科普知识 时间:2020-04-10 09:46

一、技术概述

稻鳅共生绿色高效种养技术是在不破坏稻田原生态系统及不增加使用水资源的情况下,通过对稻田开挖养殖沟坑(面积不超过10%),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利用水体养殖泥鳅,使水产养殖建立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础上,融种稻、养鳅、蓄水、提高地力为一体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水稻可为泥鳅遮阳,净化水质;泥鳅可为稻田松土,清除虫害,其粪便又为水稻提供肥料,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两收”,提高土地的综合产出率。同时,泥鳅养殖也对水稻种植过程有毒有害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大了限制力度,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建立稻鳅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实现“田中种稻,水体养鳅,鳅粪肥田,稻鳅共生”绿色高效种养,促进生态安全和稻鳅食品安全。该技术具有稳粮、增收、保水、节地、节肥、节药、节本增效、生态安全等特点。稻鳅共生种养模式主要有中稻+鳅、中稻+鳅+鱼、中稻-再生稻+鳅、中稻-再生稻+鳅+鱼等。

二、技术要点

    1.产地环境选择。选择空气清新,生态安全, 周边无污染源,日照充足,水源条件较好,水利设施配套齐全,排灌方便,灌溉用水水质符合相关要求,pH值呈弱碱性的稻田。产地环境质量、农田灌溉水质、土壤环境质量与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应符合GB 11607[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渔业水质标准)和NY/T 391(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等相关规定。

2.品种选择

2.1 水稻品种。选择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引种备案,适宜当地生态条件,株叶紧凑,茎秆直立,叶片窄而短,叶色浓绿,丰产稳产性好、抗病虫及抗倒力强、食味品质好的优良品种。

2.2 泥鳅品种。选择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的品种,如台湾泥鳅、本地泥鳅等。

3.生产投入品使用要求

3.1 肥料使用。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394(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NY/T 1868(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有机肥料)的规定,遵循持续发展、安全优质、化肥减控、有机为主的原则;优先使用有机肥料,减控化学肥料,不用可能含有安全隐患的肥料。

使用的肥料种类以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有机一无机复混肥料、无机肥料作为辅助肥料使用,补充农家肥料、 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所含养分的不足,与同等条件水稻单作相比,单位面积无机化肥施用量平均减少30%以上。

3.2 农药使用。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1~1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 393(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T 1997(除草剂安全使用技术规范 通则)的有关规定。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相比,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平均减少30%以上。

3.3 渔药使用。渔药使用应符合NY/T 755(绿色食品  渔药使用准则)的规定,禁止使用国家明确规定的禁用药物品种。

3.4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符合NY 471(绿色食品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的规定,禁止使用国家明确规定的动物饲料添加药物品种和动物饮用水中禁用的药物品种。

4.技术指标要求

4.1稻田工程。应保证水稻有效种植面积,保护稻田耕作层,沟坑占比不超过10%。

4.2 产量指标。杂交稻亩产量≥500kg,常规稻亩产量≥400kg,泥鳅亩产量≥50kg。

4.3 稻鳅质量及食品安全指标。稻米质量、稻谷及泥鳅真菌毒素限量、污染物限量及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等食品安全指标应符合相关规定。

5.稻鳅共生技术

5.1 稻田及工程建设

5.1.1 稻田选择。选择空气清新,生态安全, 周边无污染源,日照充足,水源条件较好,水利设施配套齐全,排灌方便,灌溉用水水质符合相关要求,pH值呈弱碱性的稻田。

5.1.2 稻田工程建设。稻田工程可作为泥鳅养殖、避暑防寒和施肥、用药的躲避场所,便于集中管理与捕捞。

5.1.3 开挖暂养沟坑。在稻田的进水口附近荫蔽处开挖长500~800㎝,宽200~400㎝,深100㎝左右的暂养沟坑,沟坑面积占稻田面积的3%~5%;沟坑底部可铺一层网片或者其他硬质材料以方便起捕和投饵,并作为稻田水浅时或夏季水温高时泥鳅栖息或避暑处。

5.1.4 开挖环沟和田间沟。稻田面积小的沿四周田埂内侧挖环形沟,田间沟宽100~300㎝,深60~100cm;面积稍大的田块沿田埂内侧挖好“U”沟坑,做到沟与沟、沟与坑相通,形成活的循环水体;同时,预留出方便机械田间作业的宜机操作便道。

5.1.5 加高加固田埂防渗漏。选作养殖泥鳅的稻田应结合耕翻平整土壤,将四周田埂加高加固;田埂高宜60cm,埂顶宽40cm,以能蓄水40cm以上深的水层为好;田埂要打实夯紧,做到坚固结实,不垮不漏,严防田埂漫水、漏水和逃逸现象发生。

5.1.6 进排水系统建设。建设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口的开挖地点应选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进、排水口宜用砖或条石砌成,以免因经常灌排水冲垮田埂。进水口高于水面约20cm,使养鳅沟坑在进水、排水和溢水时能形成水流,均匀流过稻田。排水口与池底铺设的粘土层等高或稍高,溢水口设置于排水口上方。适时更换田水,增加沟坑中的新水。

5.1.7 防逃设施建设。在进、出水口及溢水口加设用尼龙网片或金属网片制成防逃网,同时在进排水口各挖1个宽60cm、深50 cm的小坑,设置二道防逃设施,以缓解进排水冲力,防止泥鳅逃逸。

5.2 水稻绿色生产技术

5.2.1  精量早播育壮秧。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排水方便,土壤呈弱酸性至中性的菜园地或耕作熟化的旱地或稻田作苗床。根据大田栽插方式选择相应的育秧方法,可采取工厂化育秧或小拱棚地膜覆盖保温育秧方式,培育毯苗机插秧或钵苗机插秧、旱育机插秧、湿润育机插秧、旱育秧等。按照不同品种特性、千粒重大小和不同的育秧方式备足相应的种子数量,一般杂交稻种子每亩宜备足0.9~1.2kg,常规稻及特种稻种子每亩备足2.0~4.0kg。

适时精量早播,在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时开始播种旱地育秧,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2℃时开始播种湿润育秧,集中培育叶龄为3.5~5.0叶的壮秧。苗期管理注意保温控湿、追肥、预防病虫害,确保秧苗健壮移栽

5.2.2 中稻栽培

5.2.2.1耕整稻田。平整稻田,淹水防渗漏,采用机械化浅旋耕或人工耕整稻田,除草灭茬,做到肥足、田平、水浅,无残茬,保持浑水栽(插、抛)秧;机插栽培耕作深度不超过30㎝,确保田面平整,无过量残物,田块内高低落差不大于3㎝,做好田边田角防渗漏,保持1~2㎝浅水层。

5.2.2.2适龄早栽。适时早栽有利于改善秧苗个体的生长环境,促进秧苗低位节早发多分蘖,培育中稻大穗,增加再生季母茎数。因地制宜选择机插、宽窄行人工栽插等方式。钵苗机插秧、旱育秧及湿润秧苗移栽叶龄宜为4.0~5.0叶;毯苗机插移栽叶龄宜为3.5~4.5叶。

5.2.2.3合理密植。机插栽培选择晴天或阴天起秧,钵苗机插栽培亩插0.9~1.0万窝,毯苗机插栽培亩插足1.0~1.1万窝;人工宽窄行栽插可采用宽行窄株或宽窄行相间栽插,亩插足1.0万窝左右。杂交稻平均每窝插2粒谷苗,基本苗保持2.0~2.5 万苗;常规稻平均每窝3~4粒谷苗,基本苗达到4.0~5.0万苗。在泥鳅沟、坑四周应适当增加密度,充分利用边际优势增穗增粒。

5.2.2.4配方施肥。前茬作物收获后秸秆全量覆盖稻田,通过翻、耙、平等措施一次性全部还田。根据移栽稻田土壤肥力水平、栽培水稻品种的需肥特点和目标产量要求,合理搭配不同的肥料品种和数量;一般中等肥力稻田,每亩施纯氮(N)8.0~10.0kg、五氧化二磷(P2O5)4.0~5.0kg、氧化钾(K2O)4.0~5.0kg。

采用重施底肥(在水稻移栽前1~3天施入),适时追施分蘖肥(钵苗机插及人工宽窄行栽培在栽后7~10天追施,毯苗机插栽培在栽后20~25天追施),提倡施用拔节孕穗肥(在孕穗初期晒田复水后追施)。肥料用量及比例按氮素肥底肥占50%,分蘖肥30%,穗肥20%;有机肥、磷钾肥、锌肥全作底肥。

5.2.2.5水分管理。浅水栽秧,湿润立苗,薄水分蘖(水深1.5~2㎝),分蘖后期够苗晒田;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稻田保持8~10㎝水深,防止高温干旱和热害影响抽穗扬花,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间歇灌溉,后期防止脱水过早。

5.2.2.6有害生物防控。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保持和优化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建立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和不利于病虫草害滋生的环境条件,提高生物的多样性,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综合运用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技术和方法,将水稻病虫草危害损失控制在允许水平,保证稻米产品农药残留限量符合相关规定。

(1)生态调控:保护和利用天敌,维护天敌种群多样性。田坎增种芝麻、豆科、香根草等农作物,为青蛙、蜘蛛、寄生蜂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提供栖息和迁移条件,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充分发挥天敌控害作用。

(2)农业防控:通过选用抗性强的品种,定期轮换种植,减轻病虫草害发生;采用绿色稻作制度、轮作换茬、综合种养结合、健身栽培等农艺措施,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适时耕耙稻田,深埋稻桩,清除稻田菌核,压低病虫基数;稻田在螟虫越冬代化蛹期前关水5~10cm,保持3~5天,杀灭部分老熟幼虫和蛹。

(3)生物防控:一是天敌应用,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蛾始盛期释放卵寄生蜂等,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亩均匀放置5~8个点,每次放蜂10000头,放蜂高度以分蘖期蜂卡高于植株顶端5~20cm、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cm为宜。二是生物农药防治,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井冈霉素、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等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使用生物农药时间应比化学农药施用提早3~5天。

(4)理化诱控:一是诱虫灯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诱虫灯,诱杀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降低虫口基数。每30~40亩安装1盏灯,采用井字形或之字形排列,灯距150~200m。二是性诱剂诱杀:在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成虫始盛期,采取横竖成行,外密内疏的模式,每亩放置2~3个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根据诱芯种类,确定更换时间),诱捕器之间距离15m,放置高度在水稻分蘖期以高出地面30~50cm、穗期高出稻株顶端10cm为宜。三是人工捕杀与除草:采用人工捕杀害虫和除草,拔除病虫害植株和杂草,压低虫口基数,减轻危害,减少施药。

(5)科学用药:根据当地农业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草害防治信息,在主要病虫草害关键防治时期或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药剂防治;种子处理期重点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秧苗期重点预防和防治稻瘟病,兼治立枯病、稻蓟马等;大田栽插期主要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播种和栽插前后进行防除田间杂草。药剂选择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禁使用违禁农药品种,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路药剂,严格控制施药量和施药次数,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在同一个水稻生长季节,避免多次重复使用同种化学合成农药及其复配剂。施药时使用先进的施药器械,科学安全用药,注意关深水10㎝左右,并将泥鳅赶至沟坑,同时喷头朝上喷洒农药于叶面,避免泥鳅遭受药害。

5.2.3再生稻栽培

5.2.3.1促芽肥施用。在头季中稻收割前15天左右,采用机械或人工撒施促芽肥,每亩施用尿素15~20㎏。

5.2.3.2中稻收割与留桩。当中稻全田谷粒黄熟95%以上、70%的植株倒二、三节芽长达2㎝以上或全田10%的稻窝能见到再生苗时采用人工收割方式,留桩高度达到33~40㎝,争取倒二节休眠芽成穗,提高再生苗成穗率。

5.2.3.3稻草覆盖。头季中稻收获后立即将压倒的稻桩扶正,将稻草覆盖在稻桩行间,减少田间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抗旱保芽苗。

5.2.3.4发苗肥施用。在头季中稻收割后1~2天,每亩用尿素10~15㎏作发苗肥,促进再生苗早发快发,提高再生苗成穗率,增加有效穗。

5.2.3.5田间管水。收获头季中稻后立即复水,一直保持田间8㎝左右水层,至接近黄熟时排水。

5.2.3.6病虫害防控。重点防控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优先采用杀虫灯、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根据当地农业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害预测预报情况,若病虫害达到防治指标时,在再生稻破口期前5~10天采用一次性施药防治。

5.2.4水稻收获与运输贮藏

5.2.4.1水稻收获。为了保证稻米品质不受影响,一季中稻和再生稻宜在全田谷粒95%以上黄熟,稻谷含水量25%左右时选晴好天气收割。人工收割时宜小把捆绑,放在稻桩上自然晾晒5~7天,降低稻谷水分含量后再进行机械脱粒。在机收适宜区可采用机械收割,注意减少落粒损失,机收作业质量符合相关规定。

5.2.4.2稻谷包装与晾晒。稻谷收获包装应符合《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要求。  不同品种要分收、分晒,宜采用晒席逐步阴干或采用机械化低温烘干;防止在水泥地上暴晒,禁止在柏油路上翻晒。采用自然晾晒要确保稻谷含水量晒到13%以下,同时避免高温灼伤。采用烘干的稻谷待其水分含量保持到低于安全水分标准1%以下入库贮藏。

5.2.4.3稻谷贮藏运输。稻谷贮藏设施、周围环境、卫生要求、堆放管理、出入库、保质处理、运输、档案记录等应符合NY/T 1056《绿色食品 贮藏运输准则》要求。稻谷贮藏环境应洁净卫生,远离污染源。不应与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及其他任何有毒、有害、有气味、易污染环境的物质一起贮藏运输,确保稻谷运输贮藏过程不被污染

5.3稻田养鳅

5.3.1清洁稻田。鳅苗投放前7~10天,每亩用生石灰粉50kg兑水泼洒,对泥鳅沟、坑和稻田进行全面消毒杀菌,清洁养殖环境。

5.3.2泥鳅苗种选择。泥鳅苗应从正规泥鳅繁殖场购买,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活动力强,无病无伤的苗种

5.3.3苗种放养

5.3.3.1放养时间。按早栽秧早放养的原则,放苗一般在中稻插秧后15天左右,选择晴天下午进行。放苗前应对鳅苗进行消毒,用浓度4%食盐水浸泡5~10分钟,以杀灭体表寄生虫及预防感染水霉。放苗时须带水放苗,避免损伤鳅体,并将病、伤鳅苗捞出,防止死鳅与病菌交叉感染和病源扩散污染水体引发病害。

5.3.3.2放养规格。同一块稻田选择规格整齐的泥鳅苗种进行放养,以5cm以上鳅苗为宜。

5.3.3.3放养密度。鳅苗放养密度根据鳅苗规格、鳅池条件、饲养方式和技术水平而定;鳅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水源条件好,养殖技术水平高,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规格5~6㎝/尾鳅苗放养密度宜为0.5~0.6万尾/亩,规格7~8㎝/尾鳅苗放养密度宜为0.4~0.5万尾/亩。

5.3.3.4放养方法。泥鳅苗种投放前,检查稻田是否残留寄生敌害生物与虫卵,调节消除稻田水药性;同时用3%~5%食盐水浸泡苗种5~10分钟进行鱼体消毒,然后将种苗袋放入水中10~15分钟,平衡种苗袋内外水温,在温差不超过2~3℃时打开袋口让其自然游入稻田。

5.3.4水草移植。在泥鳅养殖环沟中可移植水草供泥鳅苗种放养时附着栖息,同时用以净化水质。水草一般选用苦草、轮叶藻等,移植面积约占养殖面积的10%左右。水草移植时用漂白粉消毒,杀死水草上粘附的鱼、蛙卵和水蛭等敌害生物以及病原体;若水草生长过旺要及时捞除。

5.3.5饲料投喂。坚持生态养殖,严格按照“四定”(定时、定质、定量、定位)、“三看”(看泥鳅的摄食情况、看稻田水质及温度、看天气)原则。以田间杂草、植物碎屑、昆虫和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为主食,辅以玉米(粉)、米糠、麸皮、豆粕和菜籽油饼等农副产品饲料投喂,确保鳅产品优质、生态、安全。如需投饵养殖,应使用与泥鳅规格适宜的配合饵料,日投饲量为其自身总重的1~3%,具体投饲量应根据天气和泥鳅摄食情况调整。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符合NY 471(绿色食品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的规定,所投喂的饲料不得添加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药物品种。

5.3.6防逃及生物敌害。注意检查防逃设施,在田埂四周外侧用网片、塑料薄膜等材料埋设防敌害设施,高度一般在0.6~1m左右。鳅苗生长期注意在稻田上方架设用丝线等材料制作的防鸟网或树立稻草人、驱鸟带等,防家禽下田吞食,防控鸟、蛙及其他鱼类等敌害。

注意清除进排水口拦网杂物,防止暴雨引发溢水口堵塞使田水漫堤导致泥鳅逃逸。

5.3.7水体管理。饲养泥鳅的水体要保持活、嫩、爽,溶氧要保持3mg/L以上。中稻分蘖盛期晒田时要缓慢降低水位,注意把泥鳅赶到沟坑,保持鳅坑水深30㎝左右;水稻抽穗扬花期若遇高温,要注意适当关深水调温,定期加注新水,换掉老水。

5.3.8病虫害防治。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控工作,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其他生物敌害等。

每月向沟、坑内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10kg~15 kg/亩,或泼洒漂白粉1g/m3,进行鳅病预防。寄生虫类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进行全沟坑泼洒,用量分别为0.5g/m3和0.2g/m3,或泼洒晶体敌百虫,用量0.5g/m3。注意防止蛇、鸭以及鸟等其它敌害动物入田吞食泥鳅。严格控制稻田农药使用量和施药方法,避免因化学农药残毒污染水质导致泥鳅中毒死亡。

施药时间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4时左右将药液尽量喷在稻叶和茎秆上,切忌将农药直接投入水中;施药前准备好加水设备并加深水位,以防泥鳅中毒后能及时加水缓解。施药后要勤观察、勤巡田,发现泥鳅出现昏迷、迟钝的现象,要立即加注新水或将其及时捕捞上来,集中放入活水中,待其恢复正常后再放入稻田。

泥鳅病虫害诊断、预防和治疗控制过程中,应符合NY/T 755(绿色食品  渔药使用准则)要求。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时要兼顾泥鳅与稻谷两者质量安全,尽量使用农业防控、物理方法(杀虫灯等)或生物农药,少施或不施化学农药,严禁施用禁用农药和禁用渔药。禁止使用国家明令规定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确保泥鳅食品安全。

5.3.9泥鳅捕捞与运输

5.3.9.1泥鳅捕捞

一是笼捕:将炒米糠、玉米鱼粉混合料、炒簧粉、花生麸粉或大豆麸粉等具有浓郁香味的饲料粉放在编织的地笼中捕捞。

二是冲水捕捉:在稻田的进水口缓慢进水,在出水口设置好接泥鳅的网箱,打开出水口让泥鳅随水流慢慢进入网箱而起捕。

三是干田捕捉:排干稻田中水,使泥鳅集中到鱼沟、鱼坑中进行捕捉。

5.3.9.2泥鳅运输。泥鳅捕捞后,宜放入流动的河水或水泥池微水流暂养1d~2d,以排除鳅粪,恢复体力,适应运输并消除泥土味,提高食用价值;暂养期间注意增氧,并防止水蛇、食鱼鸟等捕食泥鳅。

泥鳅不应与化学物品及其他任何有毒、有害、有气味、易污染环境的物质一起运输,不得添加任何禁用药物,确保运输过程不被污染。泥鳅远距运输一般采用干法运输,即用塑料筐直接装入泥鳅,并在筐中加一点香油,起到消沫作用;夏天长途运输,宜在筐间加一些冰块,以起到降温作用;同时应在泥鳅体表适当加水,保持体表湿润。

三、适宜区域

农田基础设施较好,水源条件有保障,适宜生产稻+鳅A级绿色食品的区域均可采用。

四、增产增效情况

2016-2019年在重庆市武隆、永川、梁平、大足、秀山、垫江、荣昌等区县示范推广优质稻鳅(鱼)、优质中稻-再生稻鳅等绿色标准化种养技术10万余亩,水稻亩产在400~650kg之间,泥鳅平均亩产60kg,扣除种养成本,亩新增纯收益可达到1325~2090元。2017年重庆亿拓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依托比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优质稻泥鳅绿色标准化技术绿色品牌加工互联网销售”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建立国家级稻+鳅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7亩,经重庆市科委组织有关专家现场测产验收,示范区亩平均产水稻462.1kg,产泥鳅75kg。公司自主开发创建“鳅田稻”、“凤来谷”稻米加工品牌,稻米产品上市价格达20元/kg以上,泥鳅批发价50元/kg以上,除去投入成本,“稻鳅共生”绿色生产亩纯收益可达5000元以上。公司2017-2019年累计带动周边农户示范推广10949亩,平均产稻谷415.1kg、泥鳅61.4kg,实现亩产值4036.8元,亩新增纯收入2236.8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五、注意事项

注意施用石灰调节土壤酸性。注意稻草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地力。

六、支撑单位及专家和电话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郭凤,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翟旭亮


标签

粮食种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举报理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