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鳅共作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来源:渝农汇 分类:科普知识 时间:2019-08-28 10:31

一、技术概述

稻-鳅共作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是在不破坏稻田原生态系统及不增加使用水资源的情况下,通过对稻田开挖养殖沟凼(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利用水体养殖泥鳅,使水产养殖建立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础上,融种稻、养鳅、蓄水、提高地力为一体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水稻可为泥鳅遮阳,净化水质;泥鳅可为稻田松土,清除虫害,其粪便又为水稻提供肥料,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两收”,提高土地的综合产出率。同时,泥鳅养殖也对水稻种植过程有毒有害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大了限制力度,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建立稻鳅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实现“田中种稻,水体养鳅,鳅粪肥田,稻鳅共生”的绿色高效生产,促进生态安全和稻鳅食品安全。该技术具有稳产、增收、保水、节地、节肥、节药、节本增效、生态安全等特点。稻-鳅共作模式主要有中稻-鳅、中稻-鳅-鱼、中稻-再生稻-鳅、中稻-再生稻-鳅-鱼等。

二、技术要点

(一)稻田工程建设

1.稻田选择

选择水源条件较好,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空气清新,生态安全的稻田。灌溉用水水质清澈优良,水利设施配套齐全,且周边无工厂,无污染源,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水稻产地环境空气质量、农田灌溉水质、渔业水质、畜禽养殖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及浓度限值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 质量》(NY/T 391- -2013)的规定。

2.稻田工程建设

稻田需建设可作为泥鳅暂养、避暑防寒、施肥、用药时的躲避场所,便于集中管理与捕捞。

3.暂养沟凼建设

在稻田的进、排水口附近开挖宽3米左右,深1米左右的暂养沟凼,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3%-5%。为方便起捕,暂养沟底可铺- - 层塑料板或者网片,然后在上面平压一层10-15厘米的淤泥。

4.环沟和田间沟建设

面积偏小的稻田沿田埂四周内侧,距埂0.5-1米挖环形沟,田间沟深、宽各35厘米;面积稍大的田块;在田中加挖“十”“田”或“井”字沟,沟宽1米左右,深0.5米。做到沟沟、沟凼相通,形成循环活水体。

5.进、排水系统建设

稻田两端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建设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水口建在田埂的高处,一般高于水面约20厘米,进水口用尼龙网袋或金属网片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人。在进水口的对角处设排水口和溢水口,排水口与池底铺设的黏土层等高或稍高,溢水口设置于排水口上方,使稻田在进水、排水和溢水时养鳅沟凼能形成水流,均匀流过稻田,并注意适时更换田中存水,形成循环活水体。

6.防漏防逃设施建设

加高、夯实、加固田埂,严防漏水。并在进、出水口及溢水口加设用尼龙网片或金属网片制成防逃网,防止泥鳅逃逸。养殖沟凼加设天网,防飞禽天敌危害。

(二)中稻绿色生产技术

1.品种选择

选择生育期在160天左右,品质优、抗病及抗倒力强、丰产稳产性好的优质杂交稻、优质常规稻或特种稻等品种。杂交稻每亩用种量0.9-1.0千克,常规稻每亩用种量1.5-3.0千克。

2.精量早播育壮秧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排水方便,土壤呈弱酸性至中性的菜园地或耕作熟化的旱地或稻田作苗床。根据大田栽插方式选择相应的育秧方法,可采取工厂化育秧或小拱棚地膜覆盖保温育秧方式,培育毯苗机插秧或钵苗机插秧、旱育机插秧、湿润育机插秧、旱育秧等。

适时精量早播,在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时开始播种旱地育秧,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2℃时开始播种湿润育秧,集中培育;叶龄为3.5-4.5叶的壮秧。苗期管理注意保温、控湿、追肥、预防病虫害,确保秧苗带肥、带药移栽大田。

3.耕整大田,防除杂草

采用机械化浅旋耕或人工耕整稻田,注意除草灭茬,以利扎根立苗。人工栽培稻田整地质量要达到“高低不过寸,寸水不露泥,表层有泥浆”的标准。机插栽培要求精细整田,选择排灌方便,泥脚深度不超过30厘米的移栽稻田进行机耕或人畜翻耕(耕深不超过20厘米),确保田平整,无过量残物,田块内高低落差不大于3厘米。

4.适龄早栽,合理密植

适时早栽有利于改善秧苗个体的生长环境,促进秧苗低位节早发、多分蘖,培育中稻大穗,增加再生,季母茎数。在秧苗叶龄3.5-4.5叶时移栽,栽插方式可选择毯苗机插、钵苗机插或宽窄行规范栽插。

机插栽培在耙平稻田后搁置1-2天,沉实泥浆,施足底肥,选择晴天或阴天起秧机插。机插时田间保持2-3厘米的浅水层,栽插密度按品种类型和目标产量要求,每亩插足1.0万穴,连续缺苗达3穴以上的实行人工补插。

宽窄行人工栽插每亩插足0.9万-1.0万穴,杂交稻每穴插2株谷苗,常规稻每穴插3-4株谷苗。

5.配方施肥

生产A级绿色食品稻、鳅,肥料使用遵循持续发展、安全优质、化肥减控、以有机肥为主的原则,优先使用有机肥料,不用可能含有安全隐患的肥料。肥料种类以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为主,配合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和化学氮、磷、钾肥,缺锌坐苑田块针对性补施锌肥;酸化严重的稻田磷肥改施钙镁磷肥,适量施用石灰或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

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肥力高低,头年水稻收获后秸秆全部还田,中稻每亩施肥总量折纯N 7-10千克、P2O3 4-5千克、K2O4-5千克,氮、磷、钾配方比为N:P2O3 : K2O=1:0.5:0.5。其中底肥每亩折纯N 5-6千克、P2O3 4-5千克、K2O2-2.5千克;分蘖肥每亩施纯N2-3千克;拔节孕穗肥每亩施纯N 1-2千克、K2O2-3千克。

施肥方法为“一底两追”,即施足底肥(在栽插前1-3天作耙面肥施用),以农家肥料或有机肥料为主。适时追施分蘖肥(手插栽培及钵苗机插栽培在栽后7-10天追施,毯苗机插在栽后15-25天追施),以微生物肥为主,配合施用化学氮肥,促进早分蘖、多分蘖。增施拔节孕穗肥(在孕穗初期晒田复水后追施),以化学:氮肥和钾肥为主,促进花芽分化,提高有效分蘖成穗率,争取大穗、保穗、增粒。

6.水分管理

栽秧前整平稻田、浅水栽秧、湿润立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10-15厘米深水,防止高温干旱和热害影响抽穗扬花。

7.有害生物绿色防控

(1)农业防控。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并定期轮换。采用合理耕作、轮作换茬、深水灭蛹、适时耕耙田等栽培措施,清除稻田病菌,压低田间病虫源基数,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采用稻田养鸭、鱼等综合种养方式控制田间杂草和水稻基部虫害,稻田综合种养符合有关规定。

(2)物理防治。采用杀虫灯、性诱剂等诱杀水稻害虫成虫,压低虫口基数和密度。人工拔除杂草和病虫受害植株。

(3)生物防治。田坎增种芝麻、豆科等农作物,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害;田埂种植香根草,可诱杀水稻螟虫,减轻田间水稻螟虫的危害。提倡使用生物农药。

(4)化学防治。根据当地农业部门发布的病虫防治信息,在主要病虫害的关键防治时期或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药剂防治。种子处理期重点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秧苗期重点预防恶苗病、立枯病、稻瘟病、螟虫、稻蓟马;大田栽插期主要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等,兼治稻苞虫、稻秆潜蝇、稻赤斑黑沫蝉等。

药剂品种选择严格按照稻、鳅绿色食品生产的有关规定,严禁使用违禁农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药剂。严格控制施;药量和用药次数,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药剂防治时使用先进的施药器械,采用一药多治、药剂交替使用和科学合理混用,避免重复使用同种化学合成农药及其复配剂。避开高温和强光照时段施药,避开水稻开花授粉期施药。

(三)再生稻绿色生产技术

1.适时施足促芽肥

在头季齐穗后15天左右施足促芽肥,每亩施用尿素15-20千克。

2.看芽(苗)抢收头季,保证留桩高度

当全田谷粒黄熟95%以上、70%的植株倒二、三节芽长达2厘米以上或全田10%的稻穴能见到再生苗时收割,留桩高度达到33-40厘米,争取倒二节休眠芽成穗,提高再生穗率。

3.稻草覆盖,抗旱保苗

头季稻收获后立即将稻草覆盖在稻桩行间,既可以减少田间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抗旱保苗,促进再生芽的生长,又可增加土壤的钾素营养,培肥土壤地力。

4.及时追施发苗肥

在头季稻收割后1-2天,及时每亩用尿素10-15千克作发苗肥,争取多发再生苗,提高再生苗成穗率,增加有效穗。

5.田间管水

中稻收获后一直保持田间5厘米左右水层。

6.绿色防控病虫害

根据病虫预测预报情况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和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代螟虫等病虫害,确保再生稻丰;收。防治药剂符合《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8321)。

(四)稻田养鳅

1.选用良种

在就近的养殖基地或种苗场选购生产力强、生长快、抗病性好的泥鳅品种。

2.施肥与消毒

泥鳅种苗放养前对稻田进行消毒处理,亩用生石灰25-30千克兑水全田泼洒。插秧前亩施足腐熟的有机粪肥100~200千克,繁殖培育天然饵料,促进泥鳅摄食生长。

3.苗种消毒

鳅苗放养前需进行严格的鳅体消毒处理。先将鳅苗集中在一个大容器中,用3%-5%的食盐水或8-10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浸洗鳅苗10-15分钟,捞起后再用清水浸泡10分钟左右,然后再放人养鳅池中,杀灭鳅苗体表的病原生物,增强抵御稻田病原生物侵袭的能力。

4.苗种放养

按早栽秧早放养的原则,一般在中稻插秧后15天左右,选择晴天下午进行放苗,放苗操作时注意防止损伤鳅体。

同一块稻田选择规格均一的鳅苗进行放养,以便管理。放苗密度视鳅苗规格、鳅池条件和技术水平而定。鳅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水源条件好,饲养水平高,可适当多放。一般鳅苗规格为3-4厘米/尾的每亩放养数量为1万-1.2万尾,鳅苗规格为5-6厘米/尾的每亩放养数量0.8万-1.0万尾,鳅苗规格为7-8厘米/尾的每亩放养数量为0.7万-0.8万尾。

放苗时注意将有病、有伤的鳅苗捞出,防止其他鳅苗被病菌感染,使病原扩散,污染水体引发鱼病。

5.水草移植

鳅苗娇嫩,游动能力较差,需在环沟中布置一些水草供鳅苗放养时附着栖息,同时水草还可用以净化水质。水草一般选用苦草、轮叶藻等,移植面积约占养殖面积的10%。水草移植时用漂白粉消毒,杀死水草上黏附的鱼、蛙卵和水蛭等敌害生物以及病原体。若水草生长过旺要及时捞除。

6.饵料投喂

一般用鱼粉、豆饼粉、玉米粉、麦麸、米糠等混合成配合饵料。在水温25℃以上时动、植物配料比为7:3,水温25℃以下时按1:1配料。鳅苗投放7天后,按泥鳅量3%-5%饲料量加水捏成团投喂,3-4天投喂一次,首次全田撒料,然后逐步缩小至沟内,30天后泥鳅正常取食,上、下午各投喂一次。

7.日常巡查防逃及生物敌害

泥鳅善逃,当进、排水口的防逃网片破损或池壁崩塌有裂缝外通时,泥鳅便会随水流逃逸,甚至:可以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为此,要注意检查防逃设施,在田埂四周外侧用网片、塑料薄膜等材料埋设防敌害(如水蜈蚣、龙虱、蛇、蛙等)设施,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以青蛙跳不过为宜。鳅苗生长后期注意在稻田上方架设用丝线等材料制作的防鸟网或树立稻草人、驱鸟带等,防家禽下田吞食,防控鸟、蛙及其他鱼类等敌害,并注意防止暴雨引发溢水口堵塞而导致泥鳅漫田逃逸。

8.水质管理

泥鳅虽然耐肥水,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但水质对泥鳅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水质恶化不仅影响泥鳅的生长,而且还会引发泥鳅疾病。因此,饲养泥鳅的水体要保持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溶氧要保持2克/升以上,pH保持在6.5-7.5。若水质较差,可选用水质改良剂或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严重恶化时,应定期用生石灰在鳅凼、鳅沟泼洒消毒调控。

中稻分蘖盛期晒田时要慢慢降低水位,注意把泥鳅赶到沟凼,保持鳅凼水深30厘米左右,确保泥鳅安全进人养殖沟内,避免缺水死亡。水稻抽穗扬花期若遇高温,要注意适当关深水调温,定期加注新水,换掉老水,每半月一次。

9.病虫害防治

在泥鳅病虫害诊断、预防和治疗控制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渔药使用准则》 (NY/T 755- -2013)要求,优先使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中允许的自然降解较快、高效、低毒、低残留渔药产品,保证生产地域环境质量稳定,水资源和相关生物不受损害,生物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危害泥鳅的病害  以水霉病、烂鳍病、寄生虫病以及白身红环病为主,要注意防治。

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时要兼顾泥鳅与稻谷两者质量安全,尽量采用农业防控、物理方法(杀虫灯等)或生物农药,少施或不施化学农药,严禁使用违禁农药。施药时间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4时左右,将药液尽量喷在稻叶和茎秆上,切忌将农药直接投人水中。施;药前准备好加水设备并加深水位,以防泥鳅中毒,或--旦中毒能及.时加水缓解。施药后要勤观察、勤巡田,发现泥鳅出现昏迷、迟钝的现象,要立即加注新水或将其及时捕捞上来,集中放人活水中,待其恢复正常后再放人稻田。

10.泥鳅捕捞

可采用笼捕、冲水捕捉、干田捕捉等方式。笼捕:在编织的鳅笼中放诱饵捕捉;将塑料盆用聚乙烯密眼网片把盆口密封,盆内置放诱饵,在盆正中的位置开直径1厘米的2-3个小洞供泥鳅进人而捕捉。冲水捕捉:在稻田的进水口缓慢进水,在出水口设置好接泥鳅的网箱,打开出水口让泥鳅随水流慢慢进人网箱而起捕。干田捕捉:排干稻田水,捕捉泥鳅。

三、适宜区域

重庆一季中稻或中稻-再生稻生产区域,水源条件有保障,适宜生产稻、鳅A级绿色食品的区域均可采用。

四、增产增效情况

2017年在重庆市武隆、永川、梁平、大足、秀山、垫江、荣昌等区县(自治县)示范推广优质稻-鳅(鱼)、优质中稻-再生稻-鳅等绿色标准化技术2.19万亩,水稻亩产在400-650千克,泥鳅平均亩产在60千克左右,扣除种养成本,亩平均纯收益可达到1325-2090元。2017年重庆亿拓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依托比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优质稻-鳅共作绿色标准化种养技术+绿色品牌加工十互联网销售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建立国家级鳅田稻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7亩,经重庆市科委组织有关专家现场测产验收,示范区水稻平均亩产462. 1千克,泥鳅亩产75千克。公司自主开发创建鳅田稻、凤来谷稻米加工品牌,稻米产品上市价格达20元/千克以上,泥鳅批发价50元/千克以上。除去亩投入成本,稻-鳅共作绿色生产亩纯收益可达5000元以上,带动周边农户示范推广2000亩,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标签

粮食种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举报理由:

关闭